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

漫談太極拳的修煉─歐業超

涵化太極 3

學習任何一種技藝,必須先具備嚴正的態度,練太極拳更是如此。沒有正確的心理準備,沒有排除萬難的決心,沒有發乎至誠的執著,不能看重自己,不能看重傳統成就,都不能期望有好的成就。

在農業杜會時期,武術有克敵致勝,斬將搴旗,立功疆場的實際作用,而杜會上又有股濃濃的人情味在,武術因此得以廣植其根於民間。到了工業社會,火器發達,功夫好不敵一溜煙,數十年苦功勤練,一顆槍子便報銷了。現實與急功近利,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。更兼重文輕武,影響所及,不少須要口授心傳的武藝逐漸式微。

太極拳,它不只是伸伸胳膊拉拉腿的活動,它的本體就是那意識與形態的結構體系,其中那意識部份本是憑藉太極性理的思想體系所醇化而成的,其中那形態部份又是再經由那意識部份轉化而就的,所以由形上到形下,不只是具備而且貫串,稱它是一種武藝實不足涵括其內容,也許稱其為一種文化更為恰當;這原是中華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瑰寶。而目前一般人一提到"太極拳" 總認為是老人的專用活動,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,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解釋,只能說是對"真正太極拳" 認知上的不足。所以常聽人說:"太極拳很好,很輕鬆就可以學會,不過我現在還不夠老,等我老了之後再練。" 事寶上就筆者所知,太極武藝露禪學派廣法一系的太極拳,是從十四歲以上就可開始修煉,愈早開始愈容易有成就,並非要夠老才能練,而且要毅力堅強,能吃苦耐勞,"華骨之士" 才能練下去,並非人人能練。

修煉者本身也必須具備一些條件,才可能修煉有成:

第一、必要尊重師傅。師傅就在傳道、授業、解惑;以先覺而覺後覺。我們學拳,希望先覺者以其所覺教我們,必有尊崇篤信之心,循先覺之言行為思辨。言有不明,不得棄置,必從而思之;思之不得,又從而辨之;辨之不得,又從而反覆演煉;務多求了釋。如果沒有尊崇篤信之心,必有輕忽慢易之意。既有輕忽慢易之意,對師傅之言,聽之不審,猶不聽也;聽而思之不慎,猶不思也;不聽不思,則惶論演煉篤行,修法不息。如此一來,雖說從師學藝,豈不和未從師一般。進而言之,太極拳是實功、實拳的實學;崇尚精誠以體認宇宙萬有,崇尚克己修煉以變化氣質。其為下學上達者,層次井然,得其精要者,人即是拳,拳即是自然,古人所謂"天人合一" "天人同體",不過如是。要是我們不尊崇篤信師傅,由克己精誠中痛下功夫,自變化氣質而體認宇宙萬有,層層晉升。徒然以聞見之廣,知識之富,口耳之能,伸拳蹬腿等技藝之末而自視自矜,終必執疑墜惑;而於太極拳之道,茫無入處。所以太極拳名家董英傑先生即言:"拳術界人多講義氣,學者當尊師重道。厚敬師傅、感動師傅,必盡心教導你。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,雖世俗之理。愛學真功夫者,更當注意也。" 唯時人競以功利為尚,抱著"愛學不學在我" 的自尊心態,則不但無法從師學藝,以階及太極拳之道;即便明師善教,耳提面命,終不能救其於荒蕪。禮記學記所謂"語之而不知,雖舍之可也" 大概就是這類人吧!

第二、練拳一定要腳踏實地,千萬不要自以為聰明,妄想走捷徑,在學拳的過程中老師常提到一字訣,就是"",千回生、萬回熟,任何一個動作不練過一萬次以上,總不到熟的程度,更不要說練得好了。事實上也只有從實踐中才能有真正的認知。王先生宗岳的太極拳論中提到"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,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。"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可是有很多人,自己不好好練,卻怪老師不教,功夫沒有下到,卻認為是老師沒有把"秘笈" 給他,不知從自己身上要求,反而處處責怪別人,這種人註定練不成。

第三、不可認拳不認人,拳只是生活的一部份,太極拳是種很 "高妙"的技藝。如果內在修為不能晉升,拳的功力也不會長進。如果只為了得到"",卻忽略了對老師的尊重,對同門的友愛與互信互助,對周道人們的適宜對待,縱使如何珍惜這"",到頭來恐怕仍不脫為雕蟲小技的境界。原來所謂太極的性理思想,實質上就是太極的宇宙觀以及太極的人生觀的思想範疇。而太極拳就是以這種思想為基礎,轉化規創而成其意識形態的;用作崇尚精誠以體認人生與宇宙萬有之所關,崇尚優而為之以充實人生,崇尚刻己修煉以變化氣質,而為希聖希天的修煉法程。所以這個拳煉到相當程度,必是懂得"盡己之性,以盡人之性,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" 的性情中人;而非功利現實之輩。否則更無法做到與天人同體有其生命,識民胞物與的有其生存,參與化育充實生活,崇德廣業為其生趣,而有無限的創造。也不必談甚麼俯仰不愧於天地,也不愧怍於人倫了。

第四、排除萬難的決心。太極拳的功夫,並非短期內,就能夠速成的。環境的因素,或個人身心狀況,都會影響修煉的成果。所以學拳的動機不夠嚴正強烈的,沒有過人的決心與毅力的,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。而且練拳層層晉升中,要修煉的課目繁多,基礎的課程如基本功操、盤架子…,可以說是既枯燥而又艱苦的。因此許多人往往在這些階段被他個人自己淘汰了。等到練下來的人,不光是長了功夫,也練出了恆心、毅力的耐性與韌性的""。懂得 ""是非常重要的,否則就是一時功大好像不錯,恐怕對己對人對拳對世都也不是什麼好事。換言之,太極拳初學時的淘汰階段,事實上淘汰掉的,絕大多數是不適合練太極拳的人。其有心練拳的人,一開始修煉,就得下定排除萬難的決心,才有可能修煉下去。孟子就說得好"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。" 這實在是一件自古來的不爭的事實。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是仁人志士才煉得出來的拳,並不是句空話。因為只有仁人,才知道愛人,才有民胞物與的襟懷;只有志士,才能在私欲一動,怠傲燥妒慢易貪吝之心初生之時,責志持志,屏除萬難,奮力向前。於是在身心都有了改善,得著了好處,當然更容易產生永恆常在的興趣,愈是肯下功夫,功夫深收穫多,也就愈"著迷"的練下去了。精誠、尊師、立志、刻苦,加上一要訣""是修煉太極拳的不二法門。

網路文章分享

沒有留言: